美國宇航局(NASA)公告稱,名為2013 WV44的巨大小行星正以2.6萬英里(約4.18萬公里)的時速向地球飛來,將在北京時間6月28日18時左右飛越地球,距離地球大約210萬英里(約338萬公里)。
據(jù)報道,小行星的長度大約為524英尺(160米),比倫敦眼(394英尺)和大本鐘(310英尺)都要大。
盡管這顆小行星距離地球比月球遠9倍,但它被列為近地天體(NEA),由NASA進行跟蹤。
(資料圖)
近地天體通常指彗星和小行星,它們在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下進入了地球附近的軌道。
彗星主要由水冰和嵌入的塵埃顆粒組成,最初形成于寒冷的外行星系統(tǒng),而大多數(shù)巖石小行星則形成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較溫暖的內(nèi)太陽系統(tǒng)。
對彗星和小行星的科學興趣主要是由于它們作為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過程中相對不變的殘余碎片的地位。
當一個近地天體進入太陽的1.3個天文單位(AU)(1.208億英里)之內(nèi),從而進入地球軌道的0.3個AU(2780萬英里)之內(nèi),就被定義為近地天體。
盡管2013 WV44將處于離地球210萬英里的距離,約0.02334個天文單位,但從天文角度來看,這已經(jīng)算是很接近了。
NASA在其在線追蹤器上將其列為即將接近的天體之一,該追蹤器匯編了即將離地球越來越近的天體。
如果一顆小行星距離地球0.05個天文單位(465萬英里)以內(nèi),并且直徑大于459英尺(140米),則被定義為“潛在危險”。
值得慶幸的是,2013 WV44不被認為是對地球潛在的危險,但仍然可能進入地球的軌道。
地球的“希爾球”(Hill sphere),即其周圍的區(qū)域,其自身重力是吸引衛(wèi)星的主導力量,半徑為93.2萬英里(0.1AU)。
根據(jù)NASA的數(shù)據(jù),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32254顆已知的近地小行星。
其中估計有1萬多個直徑超過460英尺(140米)的小行星,以及近1000個直徑超過3280英尺(1公里)的小行星,這突出表明人類需要跟蹤這些太空巖石。
根據(jù)NASA的“近地天體計劃”,地球平均每5000年就會被一塊足球場大小的石頭擊中,而每100萬年就會遭遇一顆毀滅人類文明的小行星。
Copyright @ 2015-2022 亞洲晚報網(wǎng)版權所有 備案號: 京ICP備2021034106號-51 聯(lián)系郵箱:5 516 538 @qq.com